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、地形險峻的地區,因為暴雨,冰雪融水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含有大量的泥砂、石塊的特殊洪流。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,流量大,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,可在短時間內裹挾幾十萬以至數百萬立方米的固體物質,在有些地方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龍扒走蛟等。
泥石流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:首先,必須要有水源存在,具有液體的性質;其次,要有豐富的、松散的固體物質;第三,順著溝谷走向要達到一定高度的落差,才能產生流動。
泥石流的暴發受暴雨、地震等影響,其活動周期與暴雨活動周期基本一致。我國東部和中部屬季風氣候區,季風帶來的降水一般集中在5月~10月,同時春、夏兩季氣溫高,也是大量冰雪融化的季節。與此對應,我國95%以上的泥石流災害發生在5月~10月,尤其集中在6月~9月。
通常而言,在暴雨或連續降雨數日之后,如果出現洪水突然增大,水體變渾,溝谷深處有巨大的轟鳴聲或震動感,即是泥石流災害爆發的前兆。
如何防范泥石流災害?在雨季出行前,一定要收聽當地的天氣預報,大雨后盡量不要到山谷旅行。
在野外,要注意觀察周圍環境,特別要留意是否聽到遠處山谷傳來打雷般的聲響,如聽到要高度警惕。
盡可能避開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面,不要在山谷和河溝底部扎營。
如果真的遭遇泥石流,要立即朝著與泥石流垂直的方向逃跑,而且要向高處的山坡上跑,絕對不要順溝方向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