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>百科>氣象>氣象災害與防御對策
熱門搜索:

氣象災害與防御對策

2025-03-19·249 瀏覽

氣象災害與防御對策

氣象災害在自然災害中出現次數最多,發生范圍最大,危害面最廣,造成的損失最嚴重。根據聯合國公布的“1947—1980年全球10種主要自然災害”中有5種是氣象災害,其余部分多數與氣象關系密切。因此了解氣象災害特點,加強減災科技發展,是提高減災效益的重要環節。

  一、氣象災害的基本特點

  氣象災害除了與其他自然災害具有同樣因地域、因季節、因受災體而異的特點外,其本身還具有以下特點。

  1、種類多。根據氣象災害的成因、性質及其危害人民生命財產等情況來看,大致可劃分成洪澇、干旱、熱帶氣旋(或臺風)、冷凍害、風暴、連陰雨及其它,共7類18種之多,細分可達數十種,甚至上百種。

  2、范圍廣。在一年四季中,無論是在平原、高山、高原、海島,還是江、河、湖、海以及空中,凡是有人類活動的地方,都可發生氣象災害,只是各地、各季節出現災害的種類、頻次和危害程度有所不同。根據近40年的資料統計,較大范圍的旱、澇災害在我國東部地區每年都有發生,多時達20次,少則8—9次。我國西部是世界上有名的高原半干旱區和干旱區。在海洋上常因臺風、大風造成船翻人亡事故。在空中常因強對流性天氣、低空風切變成結冰等現象造成飛機失事,等等。另外,氣象災害直接或間接危害著工業、農業、交通運輸、商業等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。

  3、頻率高。近40年來,我國每年平均出現旱災7.5次,澇災5.9次,凍害2.9次。特別是每年平均登陸我國的熱帶風暴和臺風有7個之多,約為日本、美國的2倍,菲律賓的1.5倍,居世界各國的首位。

  4、持續時間長。有些氣象災害常常連季或連年發生。今年江準地區梅雨期長達50多天,致使發生嚴重洪澇災害。近40年內華北地區出現春夏連旱或伏秋連旱的年份達16年,特別是在80年代幾乎連年少雨干旱,華北明珠白洋淀及許多河流干涸數年,也是歷史上少見的。華西秋雨和江南低溫冷害、干旱等災害都有連年發生的記載。

  5、群發性突出。由于氣象災害在大范圍環境流場的背景影響下發生的,因此許多地區或許多災害往往在同一時間內發生。1983年4月25日至30日,由于強寒潮的侵入,全國大部地區相繼出現了暴雨、冰雹、大風、凍雨、結冰、嚴重沙塵暴,近海大風持續了3—5天,造成85人死亡,數億元的經濟損失。

  6、連鎖反應顯著。天氣氣候因素不僅是農業、林業病蟲害發生發展的環境條件,也是許多災害的觸發或誘發機制。例如,暴雨不僅可以形成洪澇,而且常引發泥石流和塌方等。臺風除了造成大風、洪澇災害外,又是引起巨浪和風暴潮的因素。干旱、大風是形成森林、草原火災的重要條件等。

  7、災情重。由于氣象災害發生的頻次多,影響范圍大,危害面廣,所以從全球或我國情況來看,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,居各種自然災害的首位。氣象災害給我國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,一般年份,受災農田6—7億畝,成災約3億畝,減收糧食200多億公斤……每年直接經濟損失達100億元以上。每年受災2億多人口,死亡數千人。如果加上牧業、漁業、工業、交通運輸等行業的損失,每年可達數百億元。

  二、加強氣象災害的對策研究,提高減災能力

  氣象科學是減災的“尖兵”,在減災中起著先導作用。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氣象監測、預報、通訊和服務系統,特別是近幾年來,多數氣象臺站采用超短波通訊技術,建立了天氣預警系統,從而提高了信息傳遞時效,拓寬了服務面,促進了氣象為防災、抗災、救災等系列化服務技術的發展,取得了顯著成效。目前我國氣象服務取得的效益與國家給氣象部門的投入之比為20∶1,有的省達到40∶1。但是,氣象為減災服務中仍存在許多問題,對災害性天氣,特別是突發性災害的監測和預報技術還不能滿足用戶的要求;對減災措施了解和研究不夠;對廣大農村傳遞預報信息的手段還相當薄弱,等等。特別是有關減災部門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,沒有形成一個拳頭。為了提高我國減災工作能力,實現減災工作科學化、現代化,應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。

  1、加強組織領導,健全減災指揮系統,協調各部門的減災工作,改變目前分散“經營”的狀態。

  2、加強宣傳教育,提高各級政府領導部門和群眾的減災意識。

  3、加強減災立法,使防、抗、救災工作做到有法可依,有章可循,減少失誤。

  4、加強氣象災害預警系統的研究,這是投入小效益高的工作,是增強減災工作主動性的有力保證。

  5、加強綜合減災技術措施的研究。減災是一頂多學科,多手段的綜合工程,需要加強橫向聯合,密切協作,共同開展減災技術措施的研究,才能不斷提高總體減災能力。

  6、積極發展國家、企業和社會相結合的多形式,多渠道的減災科技投入,增強減災技術發展的后勁。

  7、加強災情收集和管理,建立災害檔案系統,這是一項基礎工作,應及早制定規章制度,建立災情調查體系,減少行政干預,實現災害收集處理自動化、客觀化,把我國災情管理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。

www.在线播放